爱是一棵菩提树
口腔眼耳鼻喉科 范玲玲
你一定要走吗?我亲爱的天使。你说这里愤怒太多,苛求太多,挑剔太多,敌视太多,不安全因素太多太多。你说,你想要找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伊甸园,找一个安全的港湾来存放自己疲惫的躯体与受伤的灵魂。我说,等等吧!再等等吧!我们可以用和煦的春风来抚平愤怒,用及时的夏雨来满足需求,用秋夜般的宁静来面对挑剔,用冬天里爱的暖炉来消除敌视。在下一个春天,也许没有那些“太多”的理由,你,还会走吗?
看过一本书《男人来自火星,女人来自金星》,讲的是男人和女人认知上的巨大差异,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他们在思维模式、交流形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。因此,哪怕是相互依存爱恋的两个人相处下去,同样免不了发生斗争。我以为,医患双方恰恰也是来自两个星球。许多时候,只是因为两个星球人的思维角度、认知行为不一样,造成了相互不理解,以至各自受伤。如果将金星、火星两星球的人位置交换,是不是这样就不会发生那些屡见不鲜的磕碰了呢?我想,也许同样会发生。存在的即有合理的一面,我觉得是的,无所谓对错,只是立场不同罢了。若要两个立场不同的人融洽一致,则需要最大程度的接纳彼此、理解对方。所以,不管你来自金星还是火星,我们只有用充满善和爱的眼睛去看待周围一切,用充满爱的语言去沟通,这样彼此才会多些和谐,少些纷争。
有一种能源,叫爱能,它像光、热、电等能源一样,被人们所需要,同时,这种爱能也像这些必须能源一样,需要不断的生产与运转,人们才能感到身心舒适。然而它一旦停顿或中断,便会让人陷入紧张、冲突、敌对的状态。所以,当我们的患者或家属站在走廊上叫嚣着的时候,我们首先不要抱怨或气愤,应该先看看是不是我们的爱能缺乏了,供应不上了。因为我们的患者,在昂贵的医疗费用下,在痛苦或长期的疾病折磨下,他们不仅需求康复,更需要爱能。试想想,我们曾没日没夜的苦心强化自己的理论与实践,可我们又花了多少时间与精力去生产爱能。如果我们能像生产物质必须品那样去用心生产爱能,我想一定能生产出无限的和谐与和平。
面对无数的伤医杀医事件,作为医务工作者,我痛心疾首。不过众所周知,伤人者并没有赢。你看到过谁能“明目张胆”的赢过法律呢?换来的结果都是双输!我痛心疾首并不等于我仇恨,因为我相信,我们的人们绝大多数人是善良充满爱的,我们不能因为一个,而怀疑整个社会乃至人类。同样,那些生活在另一星球上的人们,也不能因为“庸医”这个命题的存在,而把所有天使当成庸医。兵戎相见不能解决问题,破釜沉舟只能没有回头路,暴力只能促成暴力,憎恨只能招来憎恨,恨不止恨,而爱可以创造爱!如果世界没有爱,也许人类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有一个故事,说的是一位年老的教友派信徒,走进自己在巴黎旅馆的房间,发现一个盗贼正在洗窃她的抽屉,她在抽屉里放了大量的珠宝和现金。窃贼挥舞着手里的抢。她平静地与窃贼交谈,告诉他自己的财物都放在哪里。她让他放心的拿,并帮他拿,她一边帮他拿,一边慈母般的和他聊天。甚至让窃贼拿走他本来没有发现的财物。突然,窃贼放声大哭……逃出门去,没有带走任何东西。第二天,信徒收到一封窃贼给她写的信,“我不害怕仇恨。但你向我展示了爱和善意,让我缴械投降”。是的,征服别人的往往不是仇恨或武力,而是具有广度的爱与善。爱一个你喜欢的人是一种本能,爱一个你不相干甚至是你不喜欢的人是一种本领。大多数人都只具有前一种本能,而这位信徒做到了后者。我们不得而知,以爱为出发点,以人民福祉为目标的和平重建,比以恨为出发点,以暴力和流血为手段的重建更成功。丰沛而强烈的爱,可以治愈仇恨的流行病。
余秋雨曾经说过:“善和爱可以拆除生命之间的藩篱,接通向外吞吐的渠道,使生命从紧张敏感而走向舒展自由”。所以,让我们远离怨恨,真正用爱和善来构建一个和谐的伊甸园。
爱是什么?爱,不是一句流于形式的光彩话,爱是一株菩提树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付出、是一种利他的最高境界。有人说,“离魔一尺皆是佛”,那我得庆幸,我们身边一定是佛多魔少。尽管如此,作为太医人的我们,还应该在菩提树下常怀爱善念、静修菩提心。让佛光普照大地,让爱洒满人间!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