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台风“格美”袭击太湖县,导致部分区域电网波动、电力中断。然而,太湖县人民医院病房依旧灯火通明,医疗秩序井然。这源于该院积极响应国家“双碳”目标与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以系统性和创新性举措推动绿色转型,实现了医疗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,为县域医疗系统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
智慧能源:从“被动消耗”到“主动调控”,筑牢绿色能源基础
针对太湖县燃气供应紧张的现实,医院综合能源站率先实施“气改电”全电替代方案,配备4台离心式冷水机组和2台2800kW电极锅炉(热效率99.8%),并配套360立方米蓄能罐,利用低谷电蓄热,大幅提升能源效率。依托物联网控制技术,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,通过智能优化算法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优运行状态,实现无人值守与自动告警,推动能源管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调控”转变。
2024年,该能源系统累计节约电费160余万元,降低碳排放量4162吨,减排幅度达79%。同时,医院屋顶建成1125kW光伏发电项目,由2500余块单晶硅组件构成分布式发电网络。该项目于2025年7月份投入运行,当月发电量17万余度,预计年发电量达110万余度,可满足医院10%的用电需求,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50余吨。
建筑节能:从“规划设计”到“细节落地”,树立低碳建筑标杆
在新院区规划阶段,节能理念便深度融入建筑设计。严格遵循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,主体建筑采用南北朝向,利用自然穿堂风降低空调使用频率;屋面与外墙分别采用50mm厚挤塑聚苯板与40mm厚岩棉板保温,使空调采暖能耗仅为传统建筑的50%。断热铝合金LOW-E中空玻璃(遮阳系数0.38,透光率60%)在阻热的同时保障自然采光;屋顶花园与透水地面缓解热岛效应,架空层加装岩棉板进一步阻隔热传导……这些措施共同构建出高效节能的建筑体系,在为医患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,切实贯彻了绿色运营理念。
数字革命:从“纸质流转”到“无纸化管理”,赋能绿色生态效益
“无纸化病历系统上线后,我院病历2日归档率达到92.7%,病案复印实现按需即时印刷,效率大幅提升。”据该院质控办负责人介绍,这一系统基于PKI电子签名与区块链存证技术,实现病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。全院年节约用纸200万张,相当于保护170棵成树,减排二氧化碳193吨,节省运营成本130万元。
该系统还与HIS、LIS等系统无缝对接,构建“数据驾驶舱”,实时监控医疗质量,支撑精准管理。“无纸化推行后,耗材消耗显著下降,结余资金用于添置无创呼吸机等设备,既降低环境负荷,又提升诊疗能力,实现‘数字赋能绿色医疗’的良性互动。”运营管理科负责人如是说。
绿色医疗:从“技术革新”到“供应链优化”,实现健康与环境共赢
在普外科,腹腔镜微创手术因创伤小、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。该类手术相比传统方式减少30%一次性器械使用,结合年超1100台的手术量,年减少医疗废物15吨以上。同时,医院积极推广日间手术,2024年完成870余台,节约用电4.35万度(相当于标煤17.4吨)、用水870吨,间接减碳43.4吨,减少医疗废物2.4吨。微创与日间手术的开展,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,深化了绿色运营理念。
在医用耗材管理方面,该院同样积极推进绿色变革。2024年,该院通过55个包的耗材招标集中采购方式,年节约资金689万元,耗材成本平均下降38%。同时,该院引入SPD智慧物流管理系统,实现“一物一码”溯源管理,库存周转率提升35%,有效减少资源浪费,同时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。动态管理的二级库推动耗材使用透明化,促进管理模式走向精细化。
作为县域医疗的中坚力量,县人民医院始终坚守公益属性,将社会责任与生态保护融入高质量发展中,构建“健康——环境——经济”三重效益良性循环。
未来,医院将持续深化绿色发展实践,规划新建20套120KW一拖二充电桩,探索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,积极参与安徽省“县域虚拟电厂”试点,持续拓宽绿色发展路径。“绿色医院建设不是额外成本负担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。”该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,将以实实在在的“碳”索实践,守护人民健康,保护生态环境,为实现“健康中国”和“双碳”目标贡献县域医疗的智慧与力量。(宋识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