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太湖县人民医院网站!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医疗科研 > 教学管理

大学生志愿手记:于细微处见仁心

发布时间:2025-09-01 09:28:37 作者:网站管理员 浏览:104 次
【字体大小:

这个夏天,我再次换上红马甲,站在了太湖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的一号窗口前。与门诊大厅的喧嚣不同,这里弥漫着消毒水与焦虑交织的气息——无数支采血管在传送带上沉默流动,叫号屏上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每一双注视的眼睛。而我面前的取号机,成了连接患者与检验世界的第一扇窗。

第一课:数字背后的温度

初到检验科,检验科甘老师指着取号机对我说:“别小看这张薄纸——它是秩序的开始,也是安心的第一步。”我很快理解了这句话的重量。

可以用 (1).jpg

早晨七点半,一位母亲抱着哭闹的孩子冲到台前:“护士,我们能先抽血吗?孩子没吃早饭,怕他晕……”我正要取号,却见甘老师轻轻按住我的手,他转身快速操作系统,“我给你们优先取号,但下一个就叫你们,不会等很久。”

那一刻我忽然明白:取号不只是维持秩序的工具,更是人性化的调节器。甘主任后来告诉我:“规则是冷的,但执行规则的手可以是暖的。对急重患者、老人和孩子,我们要学会用规则温暖人,而不是用规则束缚人。”

第二课:显微镜外的世界

检验科的玻璃窗后,是另一个无声战场。张技师每天经手上百份样本,却总能从数据海洋中打捞出关键信息。

可以用 (3).jpg

 

那天下午,一位老人拿着尿常规报告单来回踱步。我上前询问,他支吾着说:“医生让我查尿微量蛋白,但这上面没写……”正在巡视的张技师闻声走来,仔细查看报告后眉头微蹙:“老先生,您的检测需要离心后上机分析,结果要一个半小时才出。我带您去自助打印机好吗?”老人连连道谢,张技师却摆摆手:“该说抱歉的是我们,流程说明不够清楚。”

返回实验室时,他指着取号单底部的温馨提示对我说:“你看,很多人不会注意这行小字:‘特殊检测请咨询窗口’。我们总觉得信息已经给够了,但对患者来说,医院永远是个迷宫。”

第三课:等待区的微光

县医院检验科最长的距离,是从采血椅到等待区的几米。有人攥着棉签如握救命稻草,有人盯着报告打印机如同等待审判。

我学会了在递取号单时多问一句:“需要我帮您看采血室在哪吗?”在老人颤抖着贴条码时自然接过试管:“我来帮您”;当取号机突然卡顿时,安抚道:“系统正在加速处理,请大家稍坐片刻”。

可以用 (2).jpg

有个场景至今烙印在我心里:一位农民工大哥采血后突然脸色苍白,我赶忙上前询问。他缓过气后憨笑道:“我怕血,但更怕查出毛病——家里都指望着我呢。”那一刻,我真正理解了取号机旁那句标语的深意:“每一份样本都是一个期待答案的生命”。

结语:星河在瓶

在医院志愿服务的某一天,我站在自动生化分析仪旁看样本管流转。无数个透明小瓶在轨道上列队前行,犹如星河流动。甘老师轻声说:“很震撼对吗?每一管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。”

我突然想起这些天记取的画面:张技师为纠正0.01的数值偏差反复校准仪器;保洁阿姨悄悄把“小心地滑”的警示牌移到水渍前;志愿者同伴总是上前询问老年患者……这些细微的举动,原来都是“仁心”的具象呈现。

离开时回望检验科,荧光灯下的取号机依然闪烁着柔和的灯光。它记得每个匆忙的清晨与焦灼的黄昏,记得每双颤抖的手与释然的笑脸。而这段时光于我,早已超越社会实践的意义——它让我看见真正的医者仁心,不在惊天动地的抢救中,而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;让我相信未来穿上白大褂时,定会记得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温度,每一次传递取号单时指尖的力量。(安徽医科大学 大学生志愿者:祝启杭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