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太湖县人民医院网站!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医院文化

风雨来时情满楼

发布时间:2021-11-03 09:20:39 作者:网站管理员 浏览:1712 次
【字体大小:

       很多人没看见过那栋楼,因为那栋楼藏在偏僻的角落。很多人都不愿走进那栋楼,因为它的名字叫感染科楼。“谈虎色变”,感觉有些遥远。谈传惊恐,一定不是夸张。SARS刚过去17年,余悸还未淡忘。新冠状病毒肺炎,祸从病毒起,殃及全国。虽瘴气深深锁武汉,亦不能阻挡“白衣战士”义无反顾,携手向前的脚步。我熟悉的那栋楼是我工作的县级医院,它还在原来的角落,可这短短的二十天,它容纳了太多的感人故事,我想对你说,却觉得文字也难以表达。
        腊月二十八,远途的人都匆匆踏上归家的路,期待一年一次的全家团聚。我们医院感染科两层楼工作的所有医护人员,这天上午,他们却在匆匆送走家里的老人、爱人和孩子,义无反顾的回到岗位,一个都没缺席。 下午,腾空一楼病区,把还需留下医治的重症患者,抬上二楼。年轻的护士、儒雅的医生,是担架工,更是亲人。“别担心,我们一直在这”,“别害怕,我们不会不管你们”“别着急,你的东西我们会全部拿上来”。
        饭还没来得及吃,水还来不及喝,发热急症的患者就来了好几个。 当晚值班的医生和护士,立即穿上防护服,戴上眼罩和面屏,开始接诊。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两点多。“你饿了吗?”值班的护士问医生。“很饿。”“哪怎么办?”“坚持吧,天快亮了,脱了防护服又得穿,多浪费!”相互笑了笑,看不见彼此的笑容,却是相互鼓励的最好表达。这一夜,这栋楼接纳了第一例新冠状病毒感染的留观病人,这个患者从武汉那边归来,人在路途,尚未归家。护士泡了一桶自己备用晚餐的方便面,替给他。充充饥吧?那么远的路,这时一定饿了。患者没说什么,只使劲点了点头。
        “加油,丫头!” 一天又一天,一次又一次,白天或黑夜,假日或周末,穿好了防护服、戴好了防护面屏,还穿着长胶靴的年轻护士们转身,挪动艰难前行的脚步,从长长走廊的那头走进病房,开始六个小时不吃饭、不喝水、不上厕所的连续工作模式。护士长站在走廊的这一头大声呼唤,那是一声不舍的道别,那是一个不放心的叮嘱。其实这位护士长也只是个三十多岁,有着二宝的年轻妈妈。因为这一场疫情的到来,她将孩子们寄托在乡下,从没关心过他们过的好不好,却把那些年轻的护士叫上了“丫头”。
        “主任,我们丫头们都和我说,等这次疫情停止了,我们就出去旅游,到时一定邀请您一起去 。”这一天,是大年初二。清晨我就收到了感染科护士长发给我的这条信息,我感动得泪流满面。我也天天走进这栋楼,因为职业,更因为牵挂。我每次都装扮成最严厉的前辈,仔细检查她们每一个操作细节,一件衣领没立起,一个口罩没戴好,都会一样一样地重新整理,并附上批评和唠叨。不是我不心痛,不是我不爱她们,她们比我的孩子年龄都小,也是父母的宝贝,爷爷奶奶的心头肉。但选择了护理这样的职业,救助生命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。我以为年轻人会讨厌我这样严肃的人,没想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,居然还说邀请我一起去旅行。80后、90后的孩子们,她们是被娇生惯养的一代人,她们亦然是有担当的一代。我领了这份情,把它收藏在即将到来的春天里。
      “要订饭了,想吃啥?”“有什么需要,敲窗子,我们就在你外面”“让患者先就餐,免得饭菜冷了”……一张张温馨的提示单,摆满了新冠状病毒性肺炎专用留观病区护士站吧台,它们是护士们亲手做的一张张卡片,普通的4A白纸,标记笔描写而成的方块字。没有艺术的设计,没有图形的装饰,却是这个特殊时期里,最美的画片,最美的文字。疫情需要患者每个人都独处单室,但在这栋楼里亲情却没有关闭,玻璃窗外24小时都有我们医护人员真心的守护。送饭、送水、送水果、治疗、打开门陪78岁的老奶奶谈心、摇响拨浪鼓哄啼哭的孩子……这时候,这里已不是病房,而是一处特殊的生活场所。只是你不知道那些轻声细语说话的护士是谁,只有当她转身后,你可以看到白色的防护服后面写着:“xxx,加油!”
        那一天,下班后,她伏在护士长的背上哭的特别伤心。她不是小姑娘,是一个奔四的高年资护师。她习惯了早晨起来喝水、吃稀饭,忘记了现在呆在病房里要连续工作6小时。结果工作完成了,岗位坚守了,但下身的棉裤、鞋、袜全被尿液和汗水淋湿了。哭过后,她脸红了,和大家解释说,不是自己觉得委屈,主要是觉得自己太粗心,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丢脸。后来,护士长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我,语气很平和。唉……她接着又长叹了一声,“我们这些丫头们真不容易。”我没说话,心酸早已哽咽在喉。
      “再过一段时间,我们都可能找不到家门了。”“主任,或许这一段时间不回家,你的突发性耳聋不用外出检查,就突然好了。”“你这鬼真会偷懒,老婆生二宝在家坐月子,你躲在医院不回家,等着儿子直接喊你爸爸”……那是正月初五的晚上,因为再次腾空一个病区做专用病区,很晚,我和感染科三位医生在一起吃盒饭。他们互相调侃,后来个个声音哽咽,泪流满面。
        主任前不久患突发性耳聋,神经内科主任告诫他赶快出去检查,别真的成了聋子。他本来也请好了假,联系好了大医院看病的专家。可是疫情突然来袭,感染科主任哪里顾得上自己看病?忙的连家门都不知道在哪?这段时间,我们在一起时,经常看见他使劲地揉搓耳门或拽耳朵,或许这样可能听到的声音会大一点。但今天他们调侃他,他没听见。他亦如既往地露出宽厚的笑脸说:这盒饭还不错,吃了抓紧时间去睡觉,恐怕晚上有急会诊。
       说不知道家门的是副主任,他从开始有发热病人来就诊时就没回家。那天应该是腊月二十六,因为当时来就诊的患者并不多,医院就将这些病人临时安排在感染科接诊,为此,感染科又设了专用门诊,他也就开始不归家。他说,他其实特别想回家,因为心爱的女儿今年刚上大学,第一次离开自己在外时间那么长,他真的特别想宠宠她。可是,遇上这样特殊情况没办法……然后,他低下了头,好久没说话。
      “我哪里是偷懒,你们看到我常常上了日班,上夜班,是因为我停下来心里更难受,晚上在宿舍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怕影响别人……”他开始哽咽。“我家里上有爸妈两个老,下有大宝、二宝两个小,还有老婆是产妇,我怕万一我没处理好,把病毒带回了家,那我不是罪人?我爸妈还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回家,天天打电话来骂。唉……”他摇了摇头,用手使劲地抹去眼泪,冲我笑了笑。灯光下,我看见他的笑好苍白。 
        都谁男儿有泪不轻弹,都说医生很冷酷。或许情到最深处,男儿有泪难自控。那一夜,我也将眼泪洒满归家的路,其实,我也觉得累,我也觉得苦,快要退休的自己,总觉得体力不支。我们都有太多的不容易,可我们必须天天坚守。
        寒冬已经过去,春暖已款款来临。那栋楼里已装满了春色,一批又一批的患者已康复出院。那栋楼依然如昨,有患者,有医生,有护士,还有医院的专家随时在一起的会诊。层层防护服里流淌的是汗水,从不停歇的脚步是齐心协力去战斗。疫情没停止,我们就都在,动情的故事会延续。
      “送战友,达征程,默默无语两眼泪”。无数次地唱过这首歌,从未想象到有这样离别的牵挂和伤情。这一送别的情景定格在今年第一个月亮最圆的日子。我们在2个小时的匆忙准备后,送走了两位付颚支援的同事。她俩昨日还在上班,哦,不,她俩一直都在上班,一个在感染科,一个在急症科,都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。从疫情开始到离开去武汉,二十多天了,她们就从来没离开过医院。她们已经很累,未来的时日会更累,送别的挥手摇了很久很久,不舍的眼泪流了又流。
        正月十六,星期日,我希望这是个能让我睡过八点的休息日。我几乎忘记了不上班的休息日是啥感觉。早晨五点多,我调成最高音放在枕头底下的手机响了。“快到医院来,昨晚十一点接到组织电话,要调两人去武汉支援,上午9点就出发,你得给她们准备防护用品,并再仔细教教她们”。院长的音速特快,手机挂的也特快。
      “哦,我马上到。”虽然院长早就挂断了电话,我还是习惯了这样的回答。没有梳洗,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办公室。自以为来得最早,结果是来得最迟的。行政办公楼在五层,几乎所有人都在为出征的同事快速做准备。购置行旅箱、备足防护用品、带上药品和手消毒剂、置办生活用品、买些零食和饮料、还有衣架和鞋垫、不能没有鲜花和掌声……分装、打包、贴标签……一个多小时的忙而不乱的准备,几个包装箱,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送别她们的楼下。细心的办公室主任,将箱子外面贴上红色的 标签,它寓意医院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。“加油,平安归来!”一场简短而又隆重的欢送仪式,像战士冲锋陷阵前吹响的号角,更像慈母送行时那温情脉脉的告别。
        这栋楼很显眼,面临马路。有人叫它“急诊楼”,有人叫它“行政楼”。急诊科在一楼,365日,白天人流不息,夜夜灯火通明,120的笛声不断,医护人员穿梭不歇。行政办公在五楼,长长的走廊,一扇扇对着走廊打开的门,分割成两排,挂着各个 职能科室的标牌,表明每一个科室的管理职能。平时,这里很安静,大家各自忙碌自己需要管理部分的工作。节假日这里更安静,遵循国家政策,除了值班,大家可以休假。可这段时间,行政楼一样日日见匆忙奔走的脚步,夜夜是灯火通明。
        “疫情是命令,防控是责任!”更何况这栋楼上很多人都经历了抗击“非典”、“甲流”、“禽流感”等一次次公共事件的历程和经验,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!”“”细节决定成败,时间就是生命”。培训医护人员、启动发热门诊、组建专家组、腾空感染科病区做专用病房……这一切的计划是在传统的小年,腊月二十四通过二十分钟的会议决定,并很快落实完成。没有哪一天的时间比这天过的更快,没有哪一个冬日里会流出那么多的汗水。  
    浓浓的年味已弥散小城,很多的家庭都围坐在团员饭的桌旁。疫情防治领导小组所有的成员在五楼,在会议室,每个人大脑都在快速旋转,每个人手机都响个不停。发热患者就诊人数增多,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太大、防护用品不足、对新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的判别困难、留观病人的生活照料……一场疫情的突然来袭,面临的困难如排山倒海。这一年我们没吃年夜饭,这一年留存在心中的年味最浓。“救助生命”是我们在入职时就立下的誓言,更何况我们是一帮需要有更多职业担当的人。
        “初一不出门”。我很早就走出家门。天空细雨不断,路上空无一人。新年的喜悦有所缺失,担心的纷扰令自己疾步前行。这一个新年的相见,大家招招手算是问候,穿上工作服,戴上帽子和口罩,匆匆忙忙走出行政楼,各自有各自要快速完成的任务。
        一楼的急诊科,工作人员在岗很多,这是一场特别的新年相聚,没有声音,只有各自心心相印的携手战斗。为了减少人员聚集,除了有医生和护士,还有志愿者负责分流与带领患者快速就诊。为了及时到乡镇接回发热患者隔离,120的司机和医护人员都各自坐在车里面,24小时等候。寒风和细雨在室外纷飞,防护服、护目镜已遮掩了每个人的面孔,旧岁新年,时光依旧,只是这一刻,我们得把恐惧和坚强装在心里,把镇静和职责付诸行动。我喜欢他们每一个人在这新年依次时对我的招手,那是别样的新年问候,虽无声,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。  
        初六的深夜特别寒冷,霜花修饰了每一个窗户。这一夜行政楼的灯火也一样通宵未灭,只因为要迎接一个特殊时刻、特殊原因的新生命。总值班的电话通知打出后,半个小时就有二十多人汇聚到了办公室,把每一个可能都想周到,把每一个风险降到最低。黎明时,我们迎接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,那一刻,笑意修饰了我们疲惫不堪的面容。
        这栋楼不仅有抗击疫情的一次又一次的紧急会议,还有更加温情的故事留在里头。青菜、大米、牛奶、水果、防护用品、无尝献血……很多爱心人士的捐赠像雪中送炭,温暖人心。这不仅仅是物品,这是爱,这是团结的力量。行政人员每次把这些物品分发给一线的医护人员时,他们更加的高兴,他们说:收到的不是礼物,是精神的力量,他们不孤单,有医院大家庭的温暖,有社会大家庭的关怀。她们会加油、加油。
        这栋楼,将生命的绿色通道延伸到每一个巷道和乡村,这栋楼,将所有的责任、困难、风险都化成担当和爱的情怀。
        发热门诊楼,三层,为抗击疫情,将原来的体检中心临时改建而成。一个下午,短短的4小时,从布局流程设计,到可以基本运行,挂号、接诊、检验、药房、更衣、处置、采样……包含了所有需要的门诊诊疗功能。发热患者诊疗不需要走出这栋楼,其他常规看病患者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。从中午开始,到暮色笼罩,这栋楼里很多人脚步匆忙,汗水在工作服里流淌。搬动桌椅,安装电线,摆放垃圾桶,安装消毒设施,铺上医护人员居住的被褥……平时都是工人干的活,而今天全部是行政职能科室的人在完成,上面有院长、书记,下面有主任和刚上岗的年轻人。灯火初照时,小楼暂时变得更安静,每一个人的回首都是那么的释然而沉重。明天,这栋楼将是不夜楼,明天开始,一批一批的医护人员将留在这栋楼里驻守。     
        发热门诊楼,小巧玲珑,犹如那位第一个走进去的负责人。她身材娇小,性格柔和,是个80后的二宝妈妈。昨天,她临时受命,在接到通知的一刹那,只轻声说了声“行!”这一声行,让她第二天早上6点喂了二宝最后一次奶水,带上生活需要的行囊,隔窗偷偷看了一眼丈夫怀中酣睡的二宝,抹去没忍住的眼泪,快步离开了家。家很近,可已经二十多天了,她从未走进家门。从此后,发热门诊俨然是她的家。安排十几人的一日三餐,准备生活和医疗需要的物品,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,帮他们有序穿好或脱去防护用品,消毒与隔离,换班新来的医护要培训,离去休息的人员需体检……所有的琐碎都必须有条不紊,所有的环节都不能出点滴的错误。交叉感染是传染病来袭时的痛点、难点,发热门诊是防控的第一要塞,严防死守,不可懈怠!二十多天了,接诊了近两千个病人,这里一切安好!她却经受了很多的煎熬,奶水胀满,浸湿了内衣,浑身疼痛。白天忙碌,没时间感受,夜深了,缩在被窝里用吸奶器吸去奶水时,泪水就会直流。不知道小孩没见到妈妈会咋样?不知道这没有准备的突然断奶,孩子的营养是否跟得上?有哪一位母亲不心怀柔情?有哪一位女人希望离开家,独自在远方?后来,我问她为什么那天毫不犹豫就接受了任务,她说她去年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手,立下了誓言,若临阵不上,岂不愧疚?     
        发热门诊楼,已经历过很多次的风雨。曾经的甲流、禽流感、手足口病,每一次的疫情来袭,它都会守在风口。就像另一位本来不需要走进这栋楼里的医生。她早已退休,本可以享受退休后清闲生活的幸福。当她听说疫情来袭,医院医生资源不够时,坚定地报了名,加入了第一线的最累、最苦、风险最大的行列。穿上防护,戴上眼罩、面屏和手套,走进诊室至少4个小时,不喝水、不上厕所、不起身、隔着雾水盯着电脑……每一次下班离开办公椅,她都用双手使劲撑着桌子,好几次的努力才能爬起来。脱去防护用品后要揉腰、脖子,捶腿好久才能挪动远去的脚步。穆桂英五十三岁挂帅出征成为千年佳话,而今,疫情来袭,更多的女人用职业的操守,再续巾帼不让须眉的侠骨柔情。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发热门诊楼,见证着忙碌而特别安静的三层楼,它存在于城市之间,似乎远离了喧嚣的生活。它远离了人流交错,却又容乃了人世间最多的爱和感动。走进这栋楼的人,身着白色的盔甲,转眼成了与病毒激战的“白衣战士”。日夜三班倒,不知道夜是休眠的,不知道哪一天是休息日。知道家很近,知道孩子们会吵闹,硬是狠心不想家。但是对每一位走进来的病人,都好像是久违了的家人。细心的诊疗、带他领走进每一检查室,带药回家的将药品递到手上,将吃法和注意事项说了一遍一遍。需要留下来观察的,志愿者会带引送到专用的病区。两周了,院领导说可以换岗了,有几个人从楼里走出来,却依依不舍,说这段经历让自己知道什么是担当,什么是团结和集体的力量。大部分的医护人员没有换岗,她们的理由很简单,一方面自己熟知了防护与诊疗流程,比新同事来感染的风险会降低;另一方,离开了也得去隔离,医院这么忙,何必浪费资源。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,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。一段时光已在这栋楼里走过,一段记忆有艰难,也有美好。    
        寒冬已过去,春风已深情地长吻了这栋楼。走进这栋楼里就诊的人越来越少了,可她还在那守留、她也没走,她们都会坚持到最后。今日阳光甚好,我看见送饭去的人和留在楼内的人,在楼梯口重叠成了很美的镜头。
    “风雨来时情满楼!”走在楼房林立的城市街头,将所有的感动揣在心口。人们说我们医护人员是美丽的“逆行者”,是勇士、是英雄。可我们真真实实地只能说,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,是无可推卸的职业操守。每一次的疫情来袭,我们都是这样携手战斗,只是在特殊时候走进这些楼时,我们却分外地感受到它的温情脉脉,患难见真情的经历每一次都会让彼此感动。
    “风雨来时情满楼!”抗疫的日子一天天过去,风雨来袭时的那份坚强与坚韧还扛在心头。我在我的时空里见证了这些小楼里的故事,我相信每一栋楼里都有抗击疫情的情义和英雄。
    “风雨来时情满楼!”无论它是“天使”驰骋的疆场,还是普通人宅家的等侯;无论是有人走出楼层去为服务他人的奔忙,还是需要人搀扶走出楼梯口的病友,所有的光影都浓缩成一个字“情!”所有的情都付诸一样行动“携手!”(王飞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